美军F-35战机已在乌克兰开始执行军事任务——搜索俄军在乌境的防空系统阵地,并将结果与北约伙伴国共享。新加坡已引进了12架F-35,还准备增购8架,正在与美方洽谈,这个时候获得一些关于F-35的“机密消息”,从逻辑上来说很正常。但是,五角大楼马上否认了这一消息。或许,美国这是不希望与俄罗斯直接升级对抗吧。但是,关于F-35的另一条消息,恐怕还是会引起俄罗斯的警觉。
据观察者网报道,近日,美空军F-35联合项目办公室发言人戈马尔表示,F-35A战斗机已经获得携带B61-12新型核炸弹的认证,将为美国在欧洲“扩大核威慑”提供关键能力。马尔宣称,“F-35A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核能力的第五代战机”。
之后,美国开始对6个北约成员国的核弹存储设施,开始升级改造,有“间接施压俄罗斯”的意思。对此,我们聊三个话题。
F-35是美国主导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机,目前已生产1000多架,美军自己装备了600多架,其他北约国家,像英国、德国、比利时、荷兰、芬兰、丹麦等,都引进了F-35。此外,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新加坡等,也都装备了F-35战机。F-35一共分三个型号,F-35A属常规起降型,F-35B是垂直起降型,而F-35C则主要用作航母舰载机,美国盟友们引进的,基本上都是F-35A。
作为隐身战机,F-35A本来就具备非常强的“突防”能力,如今再获携核认证,可以说是“如虎添翼”。据称,美军将B61-12新型核炸弹定位为“有限核战争的核武器”,跟俄罗斯的“战术核武器”有些相似,在“既需要震慑对手,又不太可能发生核大战”的时候使用。当然,这个尺度可得把握好,不然就是“末日战争”。
但是,即便是战术核弹,爆炸当量也被降到了3000吨至5万吨,B61-12仍是非常恐怖的“大杀器”。单纯这样说,人们可能还不太好理解,我们举一个例子,大家就清楚了,当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,爆炸当量是1.5万吨。也就是说,最强的B61-12,威力将是其3倍多,一颗毁灭一座城市,没有一点问题。
更为恐怖的是,因为B61-12是美军最新战术核弹、首款智能核弹,美军还给其增加了可动尾翼、旋转稳定火箭以及惯性和GPS制导,成为了典型的滑翔式炸弹,可极大提高打击精度和范围。
其次,从北约的动作来看,具备核打击能力的F-35A或将优先部署欧洲,这是否意味着,只针对俄罗斯,对中国影响不大?
F-35A获得携核认证后,美国的第一个动作,就是投入3.84亿美元,对位于比利时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土耳其和英国等6个北约成员国的核弹存储设施,进行升级改造,使其具备部署B61-12核弹的能力。而且,除了美国装备的F-35A获得这个能力外,比利时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荷兰4个北约盟国装备的F-35A,也获得携核认证。
除美国外,获“核打击能力”的是欧洲盟友,升级的也是欧洲基地,这是不是意味着具备核打击能力的F-35A,将优先部署欧洲?从目前态势来讲,确实有这个可能。
一来,美国或者说北约,已经与俄罗斯“撕破脸”,不用有什么顾忌了;二来,因为北约向乌克兰供武的问题,“与俄罗斯直接开战”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,甚至出现“有限核战争”,因此美国此举,除威胁俄罗斯外,也是“预留的后手”。
那么,这是不是就像美媒所说的那样——此举主要是威慑俄罗斯,而太平洋方向缺乏相关配套设施,对中国影响有限?恐怕也不是。
一来,拜登上任后,确定的两个“现实对手”,就是俄罗斯和中国;二来,按照美国的设计,到2035年时,美国、日本、韩国要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超过480架F-35,以此来对中国、俄罗斯空军形成“绝对优势”。
欧洲率先部署后,接下来的,很有可能就是亚太,而美国在亚太实施所谓“印太战略”,针对的主要就是中国。F-35A具备核打击能力,美国是不会放过这个“威胁中国”的机会的。
虽然在一些西方媒体的排名中,俄罗斯的核武库比美国还要大,是全球第一,但美俄在核弹头储备上,仍是一个等级的。但是,若要说到核打击能力,核武器的先进程度,美国却是无可争议的“全球第一”。
只是,美国并没有满足,而是一直在想办法,将核武器向实战推近。美媒认为,美国当前仅有230枚B61系列战术核武器,其数量不仅少于美国洲际导弹配备的战略核弹头,而且还只能依托战机投放,部署方式受到限制。
作为对比,西方评估也认为,俄战术核武器数量超过2000枚,大致分为陆基、空基、海基以及防空反导四部分,除战机投放之外,还可以用“伊斯坎德尔”战术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携带,打击方式更为灵活,因此美国在战术核打击能力上,与俄罗斯还有差距。
也正因为如此,美国一直在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门槛,B61-12的开发,并与F-35的结合,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。只是,一来,即便战术核打击,也应该是冲突的最后手段;二来,F-35A挂载战术核弹,还放在内部弹舱,从外观上根本无从分辨,无疑增加了对手误判的可能,在紧张情况下,是有可能导致擦枪走火的。对北约和俄罗斯来说,若出现这种情况,极其危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